近年来,浙江多地以河湖治理为抓手,推动滨水空间从“近水”到“亲水”互动的转变,通过打造“15分钟亲水圈”,让水清岸绿的生态福利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指数。
近日,柯桥区瓜渚湖东直江畔建成总长480米的“生态鱼道”。这条“生态鱼道”,兼顾生态和美观,采用生态砌块护岸等方式,打造出便于鱼类自由出入的“鱼巢”,助力水域生态持续向好。
聚焦河湖生态保护,稳步推进生态护岸建设,实现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”。近年来,绍兴市各地深入实施河湖长制,落实“一河(湖)一策”年度任务,持续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,让每一条河都流淌着“幸福”。
截至目前,绍兴市已建成66个高品质水美乡村、110公里滨水绿道、84个城乡亲水节点。今年计划建设30个高品质水美乡村、60公里滨水绿道,新增33个城乡亲水节点。
“每条河的情况不同,需要因河施策。”绍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建设幸福河湖,就是要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河湖。近年来,绍兴市依托河道、湖泊、山塘等水域,积极建设滨水绿道、亲水平台等设施,并以此为中心向两岸、四周辐射,让附近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便能抵达“亲水圈”。随着“一河(湖)一策”的持续推进,越来越多的河湖风景串珠成链、连线成网。
上虞区在“一江两岸”堤防提升加固工程中,采用生态护坡与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创新工艺,沿岸栽种的芦苇等水生植物形成天然净水屏障,构建起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岸线,打造出滨水慢行生态线路。同时,当地通过智慧水利系统实时监测水文数据,为河湖长效管护提供科技支撑。
诸暨市利用特有的民间水利组织——水利会,积极探索“涉水矛盾不上交、管水平安不出事、治水服务不缺位”的新时代河湖治理工作经验。当地鼓励群众参与河湖管理保护,近40名“民间河长”在枫桥江流域开展节水、护水服务,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治水的良好局面,为当地打造幸福河湖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“深化‘河长+警长+检察长’协同联动,全面加强河湖日常管护。”绍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做好“一河(湖)一策”打造幸福河湖的同时,今年还将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整治,全面推进河湖水生态健康评价,完善河湖健康档案,从整体上和根源上提升河湖面貌、改善人居环境,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。
杭州市上城区以河湖生态治理为抓手,坚持治水为先、亲水为本、护水为要,聚焦系统治理、基层治理、全民治理,打造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河湖。通过“五水共创”规划引领,实施水生态修复重点治理工程,实现市控以上断面水质、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达到100%,改造亲水平台184处,建成省级美丽河湖70.5千米。目前全区“15分钟亲水圈”覆盖率达98.5%,群众幸福感指数达90.25%。
嘉兴海宁市丁桥镇两丰村徐家板桥港河道整治工程正加速推进,预计6月底全面完工。该工程整治河道1185米,河道两岸采用堆石生态护岸与重力式护岸,配建滨河游步道、绿化景观带及亲水平台。作为海宁市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重点工程,项目通过“河道整治+岸坡绿化+景观提升”综合治理,在改善水系生态、增强行洪排涝能力的同时,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“亲水圈”。不久后,周边居民将新增一条家门口的“亲水圈”,夏日可漫步沿河步道,享受水清岸绿的宜人环境。
金华市浦江县全域构建“15分钟亲水圈”,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超60亿元,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径。通过系统实施“255X”全域幸福河湖工程,建成城乡“15分钟亲水圈”231个,覆盖率达95%,水美乡镇覆盖率达80%。同时,以浦阳江、壶源江为轴线,整合旅游资源和产业形态,布局发展民宿、康养、运动、美食等业态,打造以“创意+体验+共享”为核心的“水、农、文、旅”融合的新业态,不断拓宽水生态价值转化路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